艺术广大已极,足可占有一个人。

 

慢就是快

dontdo0088:


我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,就是做事的节奏影响着做事的质量。


最早写字的时候怎么写都不对,横不平竖不直,更不用说每一个笔画细节的精妙之处。能看到应该写成啥样,就是自己做不到,复制不出。当时觉得很挫折,难道是自己笨,亦或是神经系统对手指的控制能力有问题么?


后来发现问题的关键其实很简单:我写得太快了。


当慢下来,速度变成原来的一半,就发现很多笔画能控制住了。再慢一半,发现很多细节能有所体现了。原来不是自己不行,只是做得太快。


毕竟不是在会议室里做记录,闲来无事写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好看,写得快有什么意义呢?但还是会以一种惯性的速度往前冲,总想立刻把这一页写完。简直是一种变态的冲动。


还好后来慢慢的能体会和控制这种节奏感了。




(风吹麦浪的时候,风不会急,麦穗也不会急。)



然后发现,生活里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。


比方说,以前我看书,就以快为美,以一天一本、半天一本甚至两个小时一本而沾沾自喜。但后来发现,能够两个小时看完的书只有两种可能:一是非常短,通常有大量的插画,加起来也没几个字;二是信息密度极低,一本书可能只说了一句话(通常就是书名,例如《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》),只不过用了十万个字围着这句话打转转——对于后者来说,其实花两个小时都太多了,应该看完封面就丢到一边的。


当发现自己以前看过的数以百计的各种书其实都没什么营养的时候,就不再像原来那样热衷于在网上下载PDF了,而且买书的时候通常也不会去看那些太薄的书,更倾向于买大部头。一般来说,大部头的作者还是比较靠谱。毕竟吃100包海鲜方便面,并不能等同于去吃一顿海鲜大餐。


再后来试着老老实实地读1本经典,目前阶段就是《老子》,道德经。对着拼音,念出声来,一遍一遍地读。不看注释,不懂就不懂,就傻读,就当自己是四五岁的小童。结果发现,这可能才是学习道德经最快的方法。




还有一个例子,是身体锻炼方面的。几年前我接触到《囚徒健身》这本书,当时非常激动,觉得这是个好东西,然后分分钟就把这书翻完了。(你懂得)当时很自然地觉得作者说要一式一式往上练是没必要的,太慢了!于是直接仗着自己有点基础,挑战中高级。结果没练几天就练不下去了。


过了几年,再看这本书,发现真正重要的正是一个“慢”字,不光升级动作要老老实实慢点来,而且每个动作都要慢。做俯卧撑的时候,下去两秒,最低点停一秒,上升再两秒,总共五秒做一个俯卧撑。我对着秒表,真正按这个节奏去做,才发现本以为自己至少能做30个的动作,真做到10个就不行了。


但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效果。




后来就经常想别人说的:快就是慢,慢就是快。果然很有道理。不是因为这句话听起来既像俏皮话,又有一种禅意之类的味道,而是TMD真的是那样呀!


实际上,想把动作做得快、做得多,跟想一天看五本书一样,其实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动机,而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动机:做给别人看。


但是明明没有别人呀?这几个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干的呀?


这就是有趣的地方。我发现以前我做这些事情时,其实都有一个假想的观众在身边,也可能是一群假想的观众。他们在旁边给我喝彩,给我拍手叫好,于是我在假想的舞台上洋洋得意,不断做一些看起来高难度的事情来表现自己,甚至不断和那些空气里的观众频频挥手、微笑致意也有可能。


这就是我前面说过的,内心戏太多。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样的,但我猜我自己应该不是特例。



一旦对内心戏喊CUT,舞台灯光熄灭,发现台下空无一人之后,才能松一口气,想想自己到底在干啥,到底想干啥。我要的是写一个好看的字,还是看起来好像会写好看的字?我要的是学习世间的智慧,还是看起来好像很智慧?我要的是肌肉的力量,还是看起来好像有力量?


只有停止内心戏,把虚幻的观众全都赶走,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。


掐断内心戏,想明白自己想干啥,按需要的节奏去干。既不要太快,也不要太慢,真这样去做了,就会发现这种状态才是最舒服、最平和、最经济、最高效率的。




评论
热度(6)
Top

© 墨尘 | Powered by LOFTER